刘俊教授主讲中文系(珠海)“名家讲坛”第十二讲

Body
2018年10月20日(周六)晚,南京大学刘俊教授为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师生主讲名家讲坛第十二讲。刘教授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兼任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曾在Grinnell College(美国)、University of Waterloo(加拿大)、台湾大学、香港大学任访问学者或任教;著有《悲悯情怀——白先勇评传》、《复合互渗的世界华文文学》等论著多种。是次讲题为“怀旧·都市与身份建构——从《台北人》到《纽约客》”,由系主任朱崇科教授主持。

刘俊教授是当今在台港与华文文学方面卓有成就的代表学者,而且是国内比较早期研究白先勇、以研究白先勇起家的学者。由一九九一年以白先勇作为博士论文至今二十多年,仍继续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是次讲座以白先勇小说的两大作品系列——《台北人》和《纽约客》,作为探讨的主要对象,讨论当中的“怀旧”书写与特质。刘教授指出,所谓“怀旧”是作者本人以大陆身份,迁往大城市台北,以至后来客旅纽约后,直接或间接地将有关故土的映象投射到台北和纽约的生活上的各种方面,这本身也涉及到故事主人翁在不同场所下对自身身份的重新认识与建构之问题。白先勇通过不同的“怀旧”形态,将人物塑造和身份建构,与都市呈现进行“时”、“空”关联,展示出个人的历史意识、“怀旧”变化和创作发展。
刘教授首先从“怀旧”此一概念的涵义及相关学者论述或理论作为立论的前提。从字面或一般的理解来看,怀旧(Nostalgia)是指对过去岁月的记忆、怀念与难忘之情,当中常以理想化以及不切实际的追忆,来展现对过往的怀想与渴望。

对此,讲者再进一步介绍美国社会学家弗雷德·戴维斯(Fred Davis)《渴望昨天:对怀旧的社会学分析》(Yearning for Yesterday: A Sociology of Nostalgia)中,有关“怀旧”的三个层次,即“单纯的怀旧” (Simple Nostalgia)、“内省的怀旧”(Reflexive Nostalgia)及“阐释的怀旧”(Interpreted Nostalgia)。刘教授认为,部分作家在实际的文学创作上也体现出“怀旧”的精神面貌。一个作家的作品,其“怀旧”形态和“怀旧”特征往往取决于作家本身所寄寓的情感、姿态和诉求。
刘教授指出,在此一前提下,作为白先勇极具代表性的两个小说系列,《台北人》和《纽约客》同样体现“怀旧”主题。《台北人》一书收十四篇,《纽约客》则七篇。共二十一篇的小说作品,都是通过对不同人物形象的展示以及对他们人生轨迹的描摹,呈现出一种浓烈的“怀旧”心绪,而这种“怀旧”心绪,又与他笔下斑斓的都市色彩和复杂的身份建构密切关联。因此,“怀旧”在白先勇的小说创作是个非常突出的“母题”,这一母题更贯穿了他整个创作的全过程。

刘教授认为,两者在“怀旧”的书写上却又大异其趣。《台北人》中的“怀旧”,基本上应属于消极的“单纯的怀旧”,因为作品中的人物都是通过对过去某方面的肯定来反衬现时的不如意。具体来说,在白先勇的小说中,“台北人”却是一帮生活在台北,却心系上海、南京、北京、桂林的上海人、南京人和桂林人,这群人现在叫“台北人”本来就含有一种反讽的意味,因为他们其实是“被台北人”,时空的错位和感情的偏重,导致“怀旧”的产生。要之,“台北人”的“怀旧”基本上是在“时间”、“空间”与“认同”三个维度上,均采取了怀恋“过去”而忽视/无视/无奈“当下”的姿态。
对照之下,《纽约客》中的人物对纽约爱恨交织,这使得他们的“怀旧”颇为复杂。《纽约客》并没有流露远离故土、因“怀旧”而产生的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反而对于西方都市纽约,却有着某种一致性:热烈拥抱、带来新生。对此,刘教授提出崭新的看法:《纽约客》中的“怀旧”不属于弗雷德·戴维斯所提出的三种“怀旧”层次中的任何一种,反而属于积极的“动能的怀旧”(Dynamic Nostalgia)。刘教授指出,由“单纯的怀旧”转变为“动能的怀旧”,怀旧、都市和身份建构的同步变化,这体现出对白先勇小说创作的发展走向和总体风貌。

朱崇科教授高度评价了刘俊教授的精彩演讲。在答问环节中,在座的多位同学向刘教授提出不同富有深度的问题,诸如“白先勇去美国后对台北有什么样的感情?”“从《台北人》到《纽约客》的怀旧主体有何变化?”等。刘教授回应指出,白先勇是爱台北的,说台北“丑”的背后是台北精致的美,正如很多寓居海外的华人一样,他仍爱国,很爱国。同时,台北物质经济社会发展匮乏,而白先勇到了城市繁华的纽约,也对其“怀旧”思想产生诸多影响。本场讲座吸引众多师生到场旁听,包括出席“一带一路”视域下的华文文学研究国际学术会议的十余位与会者,全场座无虚席,讨论过程反应热烈。